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我要投稿

夕阳忆童年 古稀老翁朱云泉“重系红领巾”

发布时间:2018-06-01 09:40:49

  本报讯(记者 李正秀)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70周岁的白发老翁朱云泉以关工委家庭教育指导团团长的身份,去莒县招贤镇中心校与少先队员们共同欢度儿童节,重系红领巾,夕阳忆童年 ,勉励少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朱云泉老人的童年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度过的,有几分苦涩,更有难忘的欢乐。艰苦童年的磨砺让他提前品尝了人生百味,极早体验到世情冷暖。童年的生活成了他生命的土壤和终生的财富。

  “记得我童年时的玩具就是同龄伙伴们一起挖土和泥搓泥钱、捏泥哨、自己用泥做黄鼠狼撵鸡,或者用空火柴盒做汽车,有时自己用皮筋和两股岔的树枝做弹弓,在村头捉鸟捕蜻蜓、在河边挖泉扒沙,坐在谷堆旁听大人一遍又一遍地讲那些祖辈留传的神话故事。最高级的文化生活就是盼着县里每半年能到村里来放一场电影了,放电影那天,儿童们顾不上吃晚饭就抱着板橙去占座位,在本村看完一场还不过瘾,第二天晩上再去邻村观看,有时为了看一场电影来回要步行十多里路。”朱云泉回忆起儿时的生活时满脸的幸福。

  他告诉记者,他儿时最欢乐的是夏天,夏天他可以到沟沿的草丛里扑蚂蚱,在树行子里粘知了,背着大人到河里去游泳摸鱼,晚饭后在沙滩或河堤上纳凉,躺在蓑衣上望星空、看流云;听大人讲那些引人入胜的往事和传闻。

  到了冬天就到河塘里去滑冰,打陀螺。不过他最盼的还是过年,不仅可以添加新衣服,更主要的是可以赶年集、放鞭炮、吃糖果,挨家拜年、吃饺子。现在回想起儿时的欢乐再也找不到了。

  朱云泉从五岁就和妈妈到河滩的泉子里去抬水,六岁开始推磨,七岁开始割草、放驴,八九岁就开始跟随大人下地打坷垃、除草,干一些力所能及农活。

  1958年大跃进时,朱云泉还不足十岁,就和同学们一起多次徒步20余里到莒县兰家官庄砸铁石、送石子,参加大炼钢铁运动。朱云泉说:“1962年农历六月十二的一场洪水,把我家的房子全部冲到,全家在草棚里住了半年。家中没有吃的,我就和妈妈一起到地处浮来山北侧姥姥家的村里复收地瓜,度过荒年。”

  朱云泉六岁上学,读二年级时就被吸收为少先队员,妈妈卖了鸡蛋,用1角5分钱给他买了条红领巾。每个星期五的下午,都要过队日活动。有时候到大街上去打扫卫生,有时候为烈军属和孤寡老人送水干家务,还有时候去植树造林。记得有一年我在房前屋后种了好多向日葵和蓖麻籽,被表彰为全省种植能手,由团省委颁发了表彰证书。由于我从小就学习认真,热爱劳动,因而在少先队组织里经常得到辅导员的表扬。后来我的职务从小队长、中队长一直升到大队长,胳膊上戴着三道白杠的臂章。如今我每当我路过学校时,就十分怀念自己的童年”朱云泉回忆说。

  童年是精彩的、童年是纯真的、童年是欢乐的。童年是人生的出发点,成年后时时处处都铭刻着童年的烙印。追忆童年,留恋往事,如云似烟。在两鬓染霜的夕阳中,朱云泉希望当今的少年小朋友们务必要珍惜今天的学习环境和富裕充足的生活条件;要勤俭节约,自觉地接受艰苦与挫折教育,担当和奋斗必须从少年做起养成。中华复兴的中国梦,要靠几代人的努力来完成。要想报效国家,担当重任,必须从儿时做起。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复兴中华的历史使命要传承红色基因,树立远大理想,牢记时代使命,书写人生华章。为了满足这位古稀老人的美好愿望,今年“六一“这天,莒县关工委领导特意带领朱云泉老人到招贤镇中心小学和小朋友们一起戴上红领巾,圆了他再过“儿童节”的少年梦。

编辑:李正秀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