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我要投稿

村集体经济由0收入到年入7万元

发布时间:2018-04-28 08:41:28

“第一书记”滕向华的扶贫路

  本报记者 黄建玲


  聚焦精准扶贫
  “你带着惆怅离开了家乡,把希望寄托在远方/我带着重托来到贫穷的村庄,把村庄一步步改变模样/你走了,我来了/你知道我为什么而来,我也知道了你为什么要离开/你在远方默默地注视我,我在把脱贫的重任扛/两年了,家乡变了/水有了,电通了,路修了,房盖了/回来吧在外漂泊的人,家乡变了!”——— 这是市卫计委派驻西湖镇河沟村“第一书记”滕向华所作的小诗一首,他深情地用文字记录了两年来参与扶贫工作的点滴与感受,以及村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两年前,属于标准的丘陵地带的河沟村,有着4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65口人,地上无特产、地下无资源,青壮年村民外出打工、老弱病残人员在家留守,村集体经济收入为0。上个世纪修建的全村唯一一条水泥路也已严重损坏。村委大院地面泥泞、乱草杂生、五间办公室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室内除4张旧桌子和几条联椅外,没有其他任何办公设施。
  两年后,光伏发电、食用菌大棚、花仙子旅游小木屋、入股镇光伏发电、富民农户贷、孝德基金等各类扶贫项目接连建起来;水有了、电通了、路修了、房屋的基础建设变好了;村里更是有了新的办公场所,办公桌椅、沙发茶几、电脑打印机、空调、电视、投影仪等办公设施一应俱全;村集体经济也由过去的“0”收入,达到年收入 7 万元以上,“五通十有”扶贫目标已经实现,贫困人口年人均收入达到4080元以上,贫困人口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医疗、教育、住房有保障”,实现了全部脱贫。
  两年前后,河沟村在“第一书记”滕向华带领下,在各方齐心协力的帮助下,从最初的省定贫困村摘掉穷帽实现了全部脱贫,让贫困群众逐步走出穷困的泥泞,踏上致富之路。

走访入户探民情
  2016年6月份,滕向华进行了为期3天的培训后,就带着“抓党建、促脱贫”的中心工作任务来到西湖镇党委与村干部进行了对接,开始着手准备河沟村的扶贫工作。上任之初,河沟村的现状与滕向华想象中“花海湿地、秀美西湖”的美景相差甚远。
  “当时刚到村里,因为条件有限,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住宿地方,给工作带来了不便。每天只能自己带着饭到村里开展工作。那时候,我坐在简陋的办公室里,面对着破烂不堪的村基础设施,想想领导的重托,听听群众的心声,再看看其他‘第一书记’的成绩,压力倍增。”面对记者,滕向华边回忆边说道,那时候如何开展工作的思想压力使他寝食难安。
  “怎样才能打破这一筹莫展的局面呢?”滕向华想了很久,“要想治穷根就要先找准穷因,我决定从走访入户调查研究入手,找准扶贫工作的突破口。”说干就干,滕向华铺下身子一头扎进了贫困户里。
  针对村民白天务工,晚上回家的实际情况,在镇计生办的帮助下,滕向华安置好自己住宿的地方,利用晚上时间,对全村4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逐一走访,详细记录贫困家庭的人口、子女、住房、收入、身体等各种情况,并多次召开老干部及部分村民座谈会,通过1个月的驻村调研工作,全面掌握了贫困户产生的原因,划清了村民对村里的工作意见。
  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思考后,滕向华带着掌握的村情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向市卫计委相关领导进行了详细汇报,引起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及时向村里拨付扶贫启动资金 1 5 万元,为扶贫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立足实际发展绿色扶贫项目
  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滕向华很快便进入了角色,深入到农户炕头和田间地头,在拉家常、聊民情中问计于民,一步步扎扎实实地开展扶贫工作。
  扶贫要先扶智、更要扶志,党员是村民的主心骨。滕向华心里明白,要使每位党员明白自己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职责、应该履行什么样的义务,切实在群众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于是,2016年底,滕向华利用单位的帮扶资金为村里建起了5间办公室,设立了党员活动室,开通了网上“智慧党建”平台,完善了村党建工作的规章制度,在村内树立了2块村务公开栏,及时向村民公开村内政务,村里的党建阵地得到极大的完善。
  党建阵地得到完善后,滕向华便开始带领全村干部群众,结合本村实际大力发展扶贫产业项目。由于河沟村地处日照水库西岸,属水源保护区,为家禽控养区,不适合发展养殖和种殖业以及能产生污染的各类企业。因此,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贫困村摘帽和贫困户脱贫工作“一档三方案”,确立了以绿色无污染产业为主导的脱贫发展计划。
  设立光伏发电站,建设食用菌大棚开展得如火如荼。两年来,村里先后投资21万元建成 20KW 光伏发电站 1座,年发电量3万度左右,可增加经济收入2.5万元。将扶贫资金28万元与董家岭、申庄子村3个省级贫困村联合建设食用菌扶贫大棚产业园项目1个,每年可为村里增加经济收入2.8万元。
  “我们还为36个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办理了‘富民农户贷’,每户年可增加收入3000元。同时,还建立了孝德基金,每个65岁以上的贫困人口年可增加收入1320元。另外,还拿出10万元入股西湖镇花仙子小木屋旅游开发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万元。15万元入股西湖镇光伏项目,年收入可达到1.5万元。”滕向华自豪地介绍道。

争取资金提升村民居住环境
  扶贫项目建起来了,村里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也不能落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滕向华带领党员群众一起大力开展村庄基础建设,修路、通电、打井、建文化广场等开展得风风火火。
  争取20万元资金给村里修了一条水泥路,并对村主干道进行了美化绿化。向电业部门争引资金60余万元,对村里原有的旧电网进行升级改造,保证村民的用电安全。向水利部门争引资金24万元,对原有的村自来水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打深水机井1眼,重新铺设自来水主管道,让全村都喝上了洁净的自来水。
  2016年11月,又投资8万元启动村文化大院建设,建设平房5间,所建房屋用于老年活动室、卫生室、图书文化室、妇女活动室、会议室、档案室,剩余房屋用于村两委办公。并筹资4万元为全村225户村民免费安装了有线电视,保证户户看上春节联欢晚会。2017年12月,投资9万元,在村内建设了幸福院和硬化村委大院,建立了村文化活动广场,让村民从此有了宽敞舒适的活动好去处。
  “除了完善村内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我们还帮助贫困群众进行了危房改造,使贫困群众全部有了安全的住房。同时,还在村里成立了移风易俗理事会,对赡养老人的进行表彰,对不履行赡养义务的进行谴责,大力提倡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新习俗,弘扬尊老爱老精神,确保每位老人都能被赡养、被关心。”滕向华介绍。
  如今的河沟村较之前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空中有了新高压线和路灯,街上有了新路面和新墙壁,地下有了新自来水管道和下水管道,村中有了一个崭新的文体广场,户户看上了免费的有线电视,农田是旱能浇涝能排,部分群众的落后思想得到了根本改变,养老、敬老、爱老,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积极向上的新村风已经建立起来,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回首这些过往,滕向华很是感概,“两年来,从最初不知从何处着手,到现在村里变了大模样、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这些都离不开相关单位的帮助,更离不开群众的支持,他们都有着一颗想摆脱贫困的心,我定是不能让他们失望的”。

 


编辑:穆盛娟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