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我要投稿

借力城中村改造,市规划局超前谋划、合理布局,着力解决新老城区公共服务设施不平衡问题——

日照15分钟生活圈正全面铺开

发布时间:2017-12-29 08:38:38

  本报记者 许晓
  南王家村的牟大爷每周都要去村里正在建设的工地上转转,他说:“俺村改造后,周边不仅有菜市场,还有学校和公园,城中村改造给俺老百姓带来了实惠,大伙儿乐在脸上,更喜在心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新老城区公共服务设施不平衡成为各个城市的老大难问题。特别是在村居林立的建成区开辟出新的公园、绿地、菜市场的难度超出想象。
  “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人活动的重要载体,合理规划布局,提高城市品质,打造15分钟生活服务圈,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是城市规划部门一直思索的课题。”市规划局局长郑承杰如是说。
  早在2009年,市规划部门就开展了主城区村居布点规划研究工作,对村居改造、合村并居安置点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进行合理布局。后续,规划部门又先后开展了居住用地发展研究和建设强度研究,修编了主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科学论证各区域地块建设开发强度和人口规模的关系,科学布局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
  正是得力于这些超前的工作,对列入改造的村居,能够按照规划用途及时核准各类用地指标和公共设施用地面积,科学预留好市政道路、公园绿地和相关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全市如此多的村居同时改造得以顺利快速推进。“城中村改造腾出的土地,为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源,这是极为难得补齐城市短板的有利时机,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郑承杰介绍。
  除了超前做好规划研究,在服务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规划部门坚持提前介入、专人靠上,全过程跟踪服务。兼顾规划实施刚性和弹性,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增加公众参与度,在新居的安置位置、房子的户型设计、小区的布局结构,以及周边小学、绿地、便民市场的设置等,村民都可参与其中。2016年以来,主城区确定安置方案的50多个村居,安置区位置和优化部分公共服务设施位置全部由群众参与确定。
  “快速优质服务的同时,审查内容不省略、配套标准不降低、设计标准不降低,这是不能逾越的底线。”郑承杰表示。
  截至目前,规划部门全年共审批建设中小学、幼儿园及医疗养老设施110 余处,15分钟生活服务圈正全面铺开,一个补齐城市短板、提升群众幸福感的规划正从图纸变为现实。

编辑:佘宗花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