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我要投稿

流浪十二载家乡在何方

发布时间:2008-09-10 08:58:00

"小张"向小周展示自己老家的一些特征。(《青年时报》供图)

□ 本报记者 鲁超国

□青年时报记者 丁丹青

失恋邂逅聋哑人,认他做“哥哥”

“前段时间,我们这里来了一个女孩,带着一个聋哑哥哥四处寻亲,希望能和你们联动,帮他们找找,他们的故事挺感人的……”9日,本报接到一名来自杭州《青年时报》记者的电话。目前,《青年时报》已经发动多家媒体联动,掀起一场“寻亲活动”。

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小张,是一名迷失多年的聋哑人,其实他并不一定姓张,而是故事的女主人公小周为了方便称呼,随便给他起的。

2004年8月,小周和男友分手,便来到山东兖州的干妈家调理心情。小周今年24岁,湖北十堰人。

“和干妈同住一个院子的有个二十四五岁的男青年,后来他冲我打手势,我才知道他是一个聋哑人。”小周说,“他打手势我基本上能看懂什么意思。”小周原来有个邻居是聋哑人,所以会点哑语。

“我问他家是哪儿的,他‘说’他没有家,表情复杂而焦急。”

通过交流,小周成了聋哑男子的知己,成了他的嘴巴,成了他跟外人交流的桥梁。她认他做了“哥哥”。

不知为什么,她决心帮他找家

小周和小张交往了几个月的时间,了解了他的一些家庭情况及迷失的经过。

小张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家里有6口人,三兄弟里他是老二,还有个小妹妹。

离家前,他父母在采石厂里上班,哥哥和弟弟都在外面打工,他则在家附近一小城市的一家纸箱厂上班,当时妹妹才四五岁。从他家到工厂骑自行车需要半个小时左右。

1997年7月一个星期六的早上,他骑自行车到厂里,工厂临时放假。于是,他骑着自行车去附近的一个小地方玩。

到了中午,他迷路了,便骑着自行车绕来绕去,找不到回家的路。一个星期过去了,他没有找到自己的家。自行车坏了,他只好步行继续找家。

一个大热天的中午,又累又渴的他来到河边,想捧水洗把脸,一不小心,口袋里的印章掉进水里了,唯一的信物丢了。

十多天后,他来到一条铁轨旁,一列运煤的火车正停在铁轨上,他爬到车箱里,不知不觉中到了杭州……

“当时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很想很想帮他找到家人。有天他给我写了‘杭州’两个字,于是我就带着他直奔杭州。”小周没有告诉父母,她开始了为小张寻家的路……

他努力回想家乡的特征

2004年10月份,他们到了杭州。

他们找到了一位71岁的老人余维标,杭州富阳市春江街道的一位聋哑人。之前,老人曾经帮助三四位迷路的聋哑小孩找到家。他收留过小张并给他提供了不少帮助,但最终没有帮他找到家……

“后来他离开了杭州,一边打工一边找家,直到碰到我。”小周说。

“他身上除了左手小拇指第一节有个伤疤外,其他没有什么特征。”小周让他努力回忆老家的特征:

家乡有很多小山丘,吃的是大米,一年种一季的水稻,还有大片大片的黄麻和油菜花、水芹菜;

家里养鸡、鹅、鸭;

村民们把牛粪贴在墙上,等晒干了后当柴烧;

村里有一个大水库,天旱时,水稻都是靠这个水库里的水灌溉的;

村边有一条河,他时常把鹅、鸭赶到河里去放养;

村里算上他一共有4个聋哑男子,两个年龄和他相仿,另一个年龄大些;

……

一边打工挣钱,一边继续找家

2004年春节,她带着他回湖北老家过年。结果,父母嫌她带了个聋哑的“男朋友”,把她赶出了家门。

正月初二,她带着他登上了去泰安的火车。

“我知道帮他找家一时半会儿是不可能了,而且我们已经没钱了。我们必须挣钱,泰安是个旅游城市,我觉得就业机会大,所以选择了泰安。”小周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

“在老乡的介绍下,我去了一家足浴店学做足浴师。每天晚上回到家,浑身酸痛,两只手红肿得厉害。睡觉时,还时常在睡梦中哭醒。醒来时,却发现他总坐在床边,捧着我的手在流泪。”小周说,这几年,他觉得是他拖累了她,时常自责得要跟她分开,“但每到真正要分开时,我俩都会抱在一起痛哭。结果,谁也离不开谁。”

小张买了一个高压锅卖爆米花挣钱。“每次发工资时,是我俩最开心的时候,我一个月能挣1000多元,扣除花费外,每个月还能剩下七八百元。每次拿到工资,我就安慰他:‘等我们有钱了,就去找家!’”

“一有了钱,我就带他去找,广州、江苏、安徽、郑州等地我们都去过……”小周说,没钱了就继续打工。

希望知情人拨打本报热线:0531-86991111提供线索,帮助这位聋哑人早日找到家。

他,一名聋哑人,不知道自己来自哪里,甚至连姓名和年龄都不知道。12年来,他无时无刻不想回家。她,一名湖北姑娘,与他非亲非故,偶然的相遇,说不清什么原因,4年来,为了帮他找到亲人,她拼命打工赚钱,发誓要把他送回故乡……

"小张"向小周展示自己老家的一些特征。(《青年时报》供图)

□ 本报记者 鲁超国

□青年时报记者 丁丹青

失恋邂逅聋哑人,认他做“哥哥”

“前段时间,我们这里来了一个女孩,带着一个聋哑哥哥四处寻亲,希望能和你们联动,帮他们找找,他们的故事挺感人的……”9日,本报接到一名来自杭州《青年时报》记者的电话。目前,《青年时报》已经发动多家媒体联动,掀起一场“寻亲活动”。

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小张,是一名迷失多年的聋哑人,其实他并不一定姓张,而是故事的女主人公小周为了方便称呼,随便给他起的。

2004年8月,小周和男友分手,便来到山东兖州的干妈家调理心情。小周今年24岁,湖北十堰人。

“和干妈同住一个院子的有个二十四五岁的男青年,后来他冲我打手势,我才知道他是一个聋哑人。”小周说,“他打手势我基本上能看懂什么意思。”小周原来有个邻居是聋哑人,所以会点哑语。

“我问他家是哪儿的,他‘说’他没有家,表情复杂而焦急。”

通过交流,小周成了聋哑男子的知己,成了他的嘴巴,成了他跟外人交流的桥梁。她认他做了“哥哥”。

不知为什么,她决心帮他找家

小周和小张交往了几个月的时间,了解了他的一些家庭情况及迷失的经过。

小张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家里有6口人,三兄弟里他是老二,还有个小妹妹。

离家前,他父母在采石厂里上班,哥哥和弟弟都在外面打工,他则在家附近一小城市的一家纸箱厂上班,当时妹妹才四五岁。从他家到工厂骑自行车需要半个小时左右。

1997年7月一个星期六的早上,他骑自行车到厂里,工厂临时放假。于是,他骑着自行车去附近的一个小地方玩。

到了中午,他迷路了,便骑着自行车绕来绕去,找不到回家的路。一个星期过去了,他没有找到自己的家。自行车坏了,他只好步行继续找家。

一个大热天的中午,又累又渴的他来到河边,想捧水洗把脸,一不小心,口袋里的印章掉进水里了,唯一的信物丢了。

十多天后,他来到一条铁轨旁,一列运煤的火车正停在铁轨上,他爬到车箱里,不知不觉中到了杭州……

“当时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很想很想帮他找到家人。有天他给我写了‘杭州’两个字,于是我就带着他直奔杭州。”小周没有告诉父母,她开始了为小张寻家的路……

他努力回想家乡的特征

2004年10月份,他们到了杭州。

他们找到了一位71岁的老人余维标,杭州富阳市春江街道的一位聋哑人。之前,老人曾经帮助三四位迷路的聋哑小孩找到家。他收留过小张并给他提供了不少帮助,但最终没有帮他找到家……

“后来他离开了杭州,一边打工一边找家,直到碰到我。”小周说。

“他身上除了左手小拇指第一节有个伤疤外,其他没有什么特征。”小周让他努力回忆老家的特征:

家乡有很多小山丘,吃的是大米,一年种一季的水稻,还有大片大片的黄麻和油菜花、水芹菜;

家里养鸡、鹅、鸭;

村民们把牛粪贴在墙上,等晒干了后当柴烧;

村里有一个大水库,天旱时,水稻都是靠这个水库里的水灌溉的;

村边有一条河,他时常把鹅、鸭赶到河里去放养;

村里算上他一共有4个聋哑男子,两个年龄和他相仿,另一个年龄大些;

……

一边打工挣钱,一边继续找家

2004年春节,她带着他回湖北老家过年。结果,父母嫌她带了个聋哑的“男朋友”,把她赶出了家门。

正月初二,她带着他登上了去泰安的火车。

“我知道帮他找家一时半会儿是不可能了,而且我们已经没钱了。我们必须挣钱,泰安是个旅游城市,我觉得就业机会大,所以选择了泰安。”小周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

“在老乡的介绍下,我去了一家足浴店学做足浴师。每天晚上回到家,浑身酸痛,两只手红肿得厉害。睡觉时,还时常在睡梦中哭醒。醒来时,却发现他总坐在床边,捧着我的手在流泪。”小周说,这几年,他觉得是他拖累了她,时常自责得要跟她分开,“但每到真正要分开时,我俩都会抱在一起痛哭。结果,谁也离不开谁。”

小张买了一个高压锅卖爆米花挣钱。“每次发工资时,是我俩最开心的时候,我一个月能挣1000多元,扣除花费外,每个月还能剩下七八百元。每次拿到工资,我就安慰他:‘等我们有钱了,就去找家!’”

“一有了钱,我就带他去找,广州、江苏、安徽、郑州等地我们都去过……”小周说,没钱了就继续打工。

希望知情人拨打本报热线:0531-86991111提供线索,帮助这位聋哑人早日找到家。

他,一名聋哑人,不知道自己来自哪里,甚至连姓名和年龄都不知道。12年来,他无时无刻不想回家。她,一名湖北姑娘,与他非亲非故,偶然的相遇,说不清什么原因,4年来,为了帮他找到亲人,她拼命打工赚钱,发誓要把他送回故乡……

编辑: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