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县新闻 > 东港区
我要投稿

三庄镇孟家沟村“第一书记”李锋:扎根山村断穷根

发布时间:2017-05-15 09:09:03

本报通讯员 万维 汉春瑶
  高清的有线电视让村民饱尝着“精神大餐”,生态养殖合作社让贫困户吃上了摘贫帽、促增收的“定心丸”,每月5日的固定“主题党日”,凝聚起了党心民心……
  五月的孟家沟,花团锦簇、暖风融融,干净整洁的街道、图文并茂的文化墙、生机盎然的农田,组成了一道亮丽的田园风景线。
  然而,就在一年前,这个只有101户286名村民的小山村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年人均收入不足7000元,集体收入仅四五千元,纳入档案贫困户就有3户7口人。
  村民说,村里的大变样,得益于东港区派驻孟家沟村“第一书记”———李锋。
  2016年5月,李锋被东港区委选中,选派到孟家沟村任“第一书记”。
  作为东港区粮食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的李锋,担任副科级干部已经超过十年,但当他听说自己被组织选定“第一书记”,还是几乎激动地一夜未合眼,他深知,这是组织的信任和重托,是贫困群众的期待和期望,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2016年5月7日,全区动员会议的第二天,李锋就带上铺盖和行李,在局主要负责同志的带领下,赶往孟家沟“走马上任”。
  孟家沟村位于三庄镇驻地西北10公里处。初入孟家沟,一睹旧街、老屋,李锋明显感觉到这里的工作、生活条件与城里没法相比。
  “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炼人、锻炼人”,李锋对自己说,“一定要在这里沉下身子,干出个样子来!”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李锋第一时间将个人党组织关系迁到村里,让自己成为村里的一员,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必须从零开始!李锋下决心尽快成为农村工作的行家里手,他一方面认真向基层干部、向群众虚心学习,一方面认真领会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省、市农村政策系列要求,努力当好农村“政策通”“明白人”。
  摸准实情,方能有的放矢。李锋首先深入到每家每户了解社情民意,他了解到,村里人均耕地还不到1亩,主要经济来源仅靠土地发包小微收入……
  如何带领全村人大干快赶,摘掉市定贫困村的“大帽子”?李锋日思夜想。
  李锋认识到,摘掉市定贫困村的“大帽子”必须抓住扶贫这个“牛鼻子”。
  他一方面与村干部一道,深入村民尤其是贫困户中了解实际情况,搞好调查研究,一方面组织召开村“两委”会和全体党员村民代表会议商议对策,明确和制订了产业扶贫、党建扶贫、文化扶贫、思想扶贫“脱贫方案”,确立了走生态养殖发展合作社之路这一攻坚措施。
  2016年9月30日,东港区梦园养猪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李锋带领孟家沟村利用35万元“第一书记”帮扶专项资金建起了生态养猪场,于当年12月13日通过初步验收,并争取将生态养殖基地成功列入了省级现代畜牧产业扶持平台项目。
  目前,该项目已实现初期受益4万元,全部用于3户7口人的脱贫及猪舍建设,使该村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顺利实现了脱贫。
  李锋还在全镇率先提出了“文化扶贫”理念,积极联系广电部门和派驻单位粮食局资助,2016年6月底,率先在全区贫困村中实现了有线电视户户通、有线网络全覆盖,初步达到了“五通十有”标准。同时,免费为党员群众发放收音机,让全村老百姓随时倾听党的声音,丰富了山村农民的文化生活。
  该村贫困户孟凡竹家看上了有线高清电视,随时倾听了解党的大政方针政策,眼里明、心里亮,利用养猪场的分配收益翻修了房屋,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
  扶贫工作取得初步突破,李锋并没有松懈。他深知,要斩断山村的“穷根”,必须深入抓好基层党建,为山村脱贫夯实党建基础。
  他组织全村19名党员,充分利用每月的“主题党日”,开展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不断提高,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也不断加强。
  他深入分析村级班子的状况,坚持“抓支书、带队伍、强核心、育后备”,注意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和青年中推荐后备干部,从后备干部中培养党员,为党组织肌体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年过去了,“第一书记”李锋的脚步越走越快、越走越远。
  “当前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积极协调争引加快推进养猪场二期工程建设;二是围绕项目抓好配套设施,搞好100千伏、1700米电网改造,争取‘一事一议’资金硬化新修的650米猪场进出道路,争取水利专项资金用于猪场东侧新开挖的配套中型塘坝等,需要反复去做大量的工作;三是借助‘文化扶贫在行动’这一平台,让农户利用有线网络,探索发展电子商务,促进全体村民持续增收……”李锋的“扶贫经”,思路清晰,令人鼓舞。

编辑:李正秀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