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日照讯 “以前有个头疼脑热的,得到镇里甚至市区去看,路远还麻烦。”南湖镇花峡峪村的张大哥说起从前眉头紧皱,“现在农村发展得越来越好了,医疗卫生条件也跟着提升了,有点儿小病小痛在村卫生室就能解决。”
以往区、镇、村医疗卫生服务力量相对薄弱,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打了折扣。为有效改善基层医疗薄弱的情况,近年来,东港区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按照“三四五六”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思路,推动资源整合、医防融合、上下联合、防治结合,构建“区强、镇活、村稳”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据了解,东港区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以来,现已累计投资6500多万元,按照“四类五化”建设标准,完成辖区3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处镇卫生院和322处村卫生室(服务站)标准化建设,为一体化村卫生室配备了阴凉柜、污水处理机、电脑、打印机等设备和100多种常用药,村民在村里可以随看病随报销。
在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东港区2021年完成了9处省级示范村卫生室、36处市级示范村卫生室、97处区级示范村卫生室和39处社区卫生服务站(室)的新建、迁建、规范提升,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乡镇一级的卫生医疗服务,得益于县域医共体建设,不仅破除了区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壁垒,同时也促成了县域医疗资源下沉至乡镇,基层医疗机构的重大病例处理能力得到了提升,乡镇居民也因此可以得到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通过医共体建设,乡镇卫生院可以与市中心医院进行检查影像资料等方面的即时交流沟通,有效提升诊疗质量。医共体成立的健康管理中心、医学影像中心、检查检验中心、远程会诊中心、消毒供应中心、远程心电中心以及医共体“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也为基层群众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带来了实惠。
东港区还积极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辖区内常住居民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对重点人群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定期开展随访服务。开展“三高共管六病同防”,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及其引起的并发症起到了较好的控制作用。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辖区签约群众开展连续、综合、持续的健康管理,通过全面综合分析,让群众真正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及时以医疗、调整生活方式等方法,提升群众健康指数和幸福指数。
如今,随着全区基层医疗服务的日趋完善,老百姓“上”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区级医疗卫生服务,“下”能够在“家门口”及时解决小病痛。东港区织就的这张城乡共享“医疗网”,打通了全区医疗卫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有效提升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本报通讯员 李扬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