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我要投稿

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来源:日照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4-02-08 14:59:38

梁飞 刘婷婷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概念,新质生产力突破了传统以劳动力、土地和资本为要素的生产力,更加强调技术、数据和知识等要素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中的作用。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赴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是“以新促质”,以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强调质量和品质的提升和优化升级。新质生产力是在传统生产力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与传统生产力相比呈现出突出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对传统生产力的扬弃和超越,是契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新时代必须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大力实施新质生产力人才培育战略、全力推动创新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产业升级。
  大力实施新质生产力人才培育战略,造就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者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大力实施新质生产力人才培育战略,造就新质劳动者,开创高质量科技人才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一是建立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的教育体系。围绕“高精尖缺”这一现实需要,培养具有跨学科、跨领域、跨专业的综合知识和能力的高质量人才,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增强学科专业的实用性、前瞻性和科学性。二是完善合理的人才管理和评价机制。根据新兴行业特点和职业要求,对不同领域新质生产力人才实行合理的管理机制,减少传统“一刀切”式片面考核机制,使新质生产力人才拥有更多自主权;人才评价要多方考量社会评价、同行评价和长效评价,发挥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完善合理的容错机制,鼓励科技人才大胆创新;薪酬分配向科技人才倾斜,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不仅注重物质,而且利用精神手段激励科技人才。三是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建设高水平世界重要人才中心,汇聚全世界高科技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要充分利用世界优秀人才,加大国外一流顶尖科技人才和优秀团队引进力度,积极构建国际研究合作平台,加强与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的对接合作;优化未来高新产业布局,聚集全球高端科技人才,形成聚拢效应,加快形成世界一流人才中心。
  全力推动创新发展战略,奠定科技创新优势。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键在于创新。全力推动创新发展战略,奠定科技创新优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发挥政府在重大科技创新领域组织者的作用,为各个创新主体搭建基础创新平台,统筹推进研发各环节,确保各方实现效益最大化;建立明确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激励机制,破除不利于科技创新的各种体制障碍,为科技创新成果提供稳定的法律保障。其二,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国有企业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科研实力,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要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核心技术攻关中的主导作用;民营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活力,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参与者,要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科研成本和技术风险,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支持民营企业创新成果市场化,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点创新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的参与感。其三,提高基础研究创新能力。基础研究是创新研究的源头,要提高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支持力度;对基础研究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多元化投入基础研究;重视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有效扩大基础研究人才基数,支持跨学科基础研究团队建设。
  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增强未来发展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阵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方面,要做好产业引导,扶持“专精特新”企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不确定性、高风险性、高投资性和技术门槛高等特点,中小型企业大多对其持观望态度,需要国家积极引导“专精特新”企业成为行业翘楚,发挥“专精特新”企业的产业示范作用,为传统产业提供转型经验,引导建设新兴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深耕产业链条,延长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一是“补链”,即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补上发展受制于人的产业环节和关键领域,把握发展自主权;二是“延链”,即延长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推动产业链多元化,打造更具活力、更高附加值和更加稳固的产业链;三是“强链”,即聚焦行业“龙头产业”,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和与优质战略性新兴交叉融合发展,形成产业聚合优势,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保持产业链的稳固性和可靠性,构建新质产业增长极。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编辑:王倩倩
审核:王宗敏
统筹:刘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