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日照在建工程建设项目的负责人对各环节监管事项都有一种感觉:责任没减,负担轻了,效率高了。
令他们产生这种感觉的根源,就在于我市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正在实施的一项改革——由市住建局牵头,将立项监督、社会治安、劳动保障、生态环境、市场监管、工程质量安全、人防建设等各环节共58项监管事项,融合为工程建设项目“综合监管一件事”。
作为全省工程建设项目“综合监管一件事”揭榜挂帅的试点市,我市聚焦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求,建立完善了审批、监管、执法相互协同的跨部门综合监管体制,将过去频率高、种类多的“多头重复检查”精简为频次少、融合式的“联合精准检查”,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般事项、重点事项的检查次数分别降低83%、67%,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优化了营商环境。
为项目一次性做好全面“体检”
11月4日,记者跟随综合监管联合检查组来到日照之光项目现场。在检查开始前,检查组向项目建设方介绍了监管范围、监管事项、检查频次、检查比例、监管程序及法律依据等相关内容,引来了项目负责人莫荣的一番感慨。
莫荣说,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形势下,企业急需这样的“减负”之举,帮助项目一次性做好全面“体检”,对于企业集中精力、安全稳妥推进项目施工大有裨益。
其实,早在改革立项之初,为推进工程建设项目综合监管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我市就已出台了综合监管检查合规指引,不仅明确了6方面规范化标准,还进一步建立了从实施检查、联动执法到联合惩戒的全过程工作标准体系,以此确保综合监管依法有序推进。
与此同时,还组织各部门开展了业务技能培训,提升综合监管履职能力,依法规范监管行为;推行“阳光监管”,坚持从事项清单、检查计划、执法依据、监管程序到检查结果“全公开”,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按照标准依法依规公正处理,有效提升了综合监管公开化、法治化水平。
以“四张清单”构建“全链条”闭环监管
没有多余的客套,无论是检查组还是项目建设方都很快进入了“状态”,按照“四张清单”开始了一次“全链条”式的闭环监管。
“所谓‘四张清单’,是指在实现综合监管全覆盖的基础上,通过再造工作流程,按照‘合并同类项’原则进行划分的4类监管事项明细。”市城乡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张晓燕告诉记者,作为牵头单位的市住建局,以“高效管好一件事”为目标,把涉及工程建设项目监管的职能部门和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印发了综合监管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发改、人社、公安、生态环境等15个相关部门监管责任,建立了综合监管事项“一本台账”。在此基础上,又将58项监管事项按照“相关企业及从业人员行为的综合监管”“行政许可类综合监管”“建筑工程安全文明生产综合监管”“建筑工程质量综合监管”4个大类,分别对应理顺了“四张清单”,建立了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全链条、“部门各负其责、业务有机协同”的综合监管体系,做到了“清单之外无监管”。
张晓燕说,这次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提供“无事不扰,有呼必应”的监管服务,确保监管效能最大化、监管成本最优化、监管对象干扰最小化,有效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全监管水平,进一步打造更优质的营商环境。
“数字化+差异化”确保精准有效监管
记者在现场看到,联合检查组采取了观感检查、资料核查、调查问询、仪器测量等多种方式,并借助“通用移动行政检查系统”APP实时上传检查情况,做到监管全过程“留痕”。
据了解,在此次改革中,我市尤为注重“数字化”智慧监管建设,依托“互联网+监管”和“双随机一公开”数字监管平台,融合打通业务数据,深化部门协同联动,可以随机抽取在建工程项目开展综合监管,推动各监管事项数据全面汇聚、互认共享,实现“联合监管、统一整改、综合反馈”的全程闭环管理。自改革实施以来,共开展综合监管联合检查6次,制定整改意见62条,全面建立了电子化台账,并积极落实整改销号制度,定期组织“回头看”,确保问题整改落地见效。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还在综合监管改革中创新推行“差异化”监管机制,将综合监管工作与建筑市场信用考核评价机制相融合,推进检查结果双向应用。对综合监管检查中发现问题突出、整改不力的建筑市场主体,采取扣减企业信用分的处罚措施,倒逼企业规范建设行为;对等级为AAA、AA级的建筑市场主体,适度减少检查频次;对等级为B级、C级的建筑市场主体,纳入“双随机、一公开”重点监管范围;对列入“黑名单”的建筑市场主体,对其参建工程项目实行100%综合监管检查,有力提升了监管执法精准性、实效性。
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市住建局副局长侯秀贞表示,面对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大考,我市工程建设项目综合监管改革将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加强统筹协调,优化实施方案,突出工作重点,以数据连通提升监管效能,以智慧监管减轻企业负担,加强“联合监管、统一整改、综合反馈”的全程闭环管理,不断提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建设更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
(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郑笃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