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花开,又是一年毕业季。数百万毕业生站在梦想和现实的十字路口,怀揣憧憬投向职场。然而,一些不法分子也瞅准这一时机,利用毕业生求职心切的心理,设下“黑职介”陷阱,以“高薪”“包就业”“零门槛”为诱饵,实则骗取钱财、侵犯利益,甚至忽悠其上了传销的“贼船”。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职业中介机构作为正规劳动力市场的重要补充,是劳动力供需之间的“桥梁”。但“黑职介”却想方设法为求职者设下陷阱,有打着高薪兼职、刷单返现等幌子进行金融诈骗的“假兼职”,有收取报名费、体检费、培训费等费用的“乱收费”,将职介从业者应有的职业操守抛到九霄云外。严格意义上讲,他们不是中介机构,而是诈骗团伙。
甘肃兰州警方近期破获的一起特大就业诈骗案,将“黑职介”的丑恶嘴脸再次暴露在公众视野中。犯罪团伙以“20万运作费搞定央企正式编制”为诱饵,伪造招聘流程、私刻公章签订虚假合同,致使400余名高校毕业生被骗,涉案金额超8000万元。如果“交钱就能入职”沦为职场潜规则,“黑职介”的恶之花便不止于个体经济的损失,既会破坏就业市场的秩序,又毁掉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因此,拔除寄生在就业市场的“黑中介”毒瘤势在必行!
筑牢心理防线,破除“捷径”思想。“天上不会掉馅饼”,避免遭受“黑职介”的权益侵害,最理想途径莫过于学生和家长彻底摒除“走捷径”思想。遇到不论学历、不要技术,工资高还不累的“好工作”,自己是不是得多长个心眼,多打几个问号?对于“先交钱、后上岗”这样的套路,先摁住着急交钱的手,想想这是不是“走后门”搞权钱交易?会不会是“挂羊头卖狗肉”?毕业生要擦亮双眼,仔细甄别合同条款,警惕异常付款方式,对扣留证件等行为保持警惕,更多了解和掌握招聘程序相关内容……在求职路上既要勇往直前,更要智慧避险。
技术赋能,拔除“黑职介”毒瘤。职能部门要提高职介准入门槛,常态化清查无证经营,将“黑职介”纳入信用惩戒体系,限制其法定代表人参与市场活动。要善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建立招聘信息动态监测平台。例如,对高频发布“高薪急招”“体制内岗位”的账号实时预警,核验企业资质与岗位真实性。对伪造公章、虚假合同、诈骗钱财等行为,要依法加重处罚,让“黑职介”尝到切肤之痛。秦皇岛市在“秦劳无忧·清朗职场”专项行动中重拳出击,取缔无证经营机构87家,行政处罚43家,移送涉嫌诈骗案件6起。从7月2日起,人社部联合多部门开展的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线索,展现出对“黑职介”虚假招聘、收费欺诈等行为的“零容忍”态势。
协同共治,构建就业安全生态圈。就业是民生之本,构建良好的就业环境需要全社会协同推进。要加强普法宣传,明确监管标准,让市场主体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画出法律界限和行为底线;高校应将“职场防骗课”纳入必修课程,帮助毕业生识别“交费上岗”“关系内推”等常见套路;政府可搭建统一的招聘信息验证平台,让求职者通过扫码即可查询企业资质;人社部门联合高校建立“企业招聘白名单”,定期发布经核实的岗位信息。此外,推广“线上招聘会+直播带岗”模式,减少求职者对中介的依赖。比如,日照经开区创新“直播带岗”“线下夜市+线上云市”,累计发布岗位34750个,达成就业意向10420人。
这个夏天,愿每一份简历都能投向光明的未来,愿每一滴汗水都能浇灌梦想的花朵。求职路上,多一分警惕,便少一分风险;多一次核实,便多一重守护。若遇陷阱,请勇敢发声——拨打12333举报。愿所有毕业生擦亮双眼,攥紧梦想,在阳光下奔赴属于自己的未来。(图片源自网络)(叶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