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美食也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人们通过观看“美食视频”疏解情绪,缓解压力,从短视频中学习快手菜做法;借探店内容发现味美营养的餐厅……但与此同时,“大胃王式吃播”也凭借猎奇属性吸引着一些人的关注。
一次吃下100块炸鸡、8斤米饭、1222根串串香……在镜头前,主播吃下这些数量惊人、热量爆炸的美食,用津津有味的表情和夸张的表演,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也让自己流量噌噌涨、收入滚滚来。
然而,当镜头熄灭后,那些被网友夸赞“胃口好”的主播们,正在用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演绎着一场场残酷的“美食真人秀”。为维持“大胃王”人设,有的主播通过各种剪辑卡点来掩盖假吃、催吐的真相,有的主播甚至因暴饮暴食引发的健康问题离世。这种用身体换流量的畸形生态,早已背离了饮食文化的本真意义。
漫画丨高岳
6月24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出倡议:反对食品浪费,抵制极端吃播。食物是滋养生命的源泉,而非博眼球的表演道具。极端“大胃王”式直播的负面影响远不止于主播个体的健康损耗。这种过度追求视觉刺激的表演形式,正在消解饮食文化应有的节制之美,冲淡了直播应有的真诚互动乐趣,更与崇尚节俭的社会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当饕餮盛宴沦为流量工具,我们失去的不仅是餐桌礼仪,更是对食物最基本的敬畏之心。珍惜粮食是尊重劳动、珍惜资源,更是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的大事。消费不是浪费,暴饮暴食、糟蹋粮食,损害社会风气,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估量。
新华社发 郭德鑫作
“吃播”乱象频出,平台难辞其咎。依据权责对等的准则,要防止疯狂“吃播”卷土重来,核心在于落实平台的主体责任,并加强技术防控。对直播的监管需做到全方位、全时段覆盖,对于那些内容走样、靠假吃、催吐等手段吸引眼球的不良行为,必须零容忍,采取关停封号等措施严肃惩处。
从孔子所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到《舌尖上的中国》等美食纪录片风靡全国,传达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四海五湖的匠心独运、油盐酱醋的烟火气息。网络内容创作者,特别是专注于食品领域的创作者,在饮食文化传播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承担着引领社会饮食风尚的重任。相关创作者要以身作则,将创作重心转向挖掘食物本身的文化内涵,用优质内容重塑“舌尖上的文明”,让每一场美食分享都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生动示范。
每个观众都手握净化生态的密钥,我们应清醒认识到,为博取流量而极端进食的行为,早已超出了食物果腹的本质,是一种赤裸裸的浪费行径,必须坚决抵制。面对此类病态内容,我们应当做到“三不”原则——不围观、不互动、不传播,果断屏蔽违规账号。每一次指尖滑动都是价值投票,大家应主动选择关注那些倡导科学膳食、珍惜食物、传播健康生活方式的优质内容。要在内心深处树立起“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理念,把抵制浪费转化为日常消费中的自觉行动,让勤俭节约成为生活的主基调。
抵制浪费不是剥夺享受美食的权利,而是为了守护可持续的饮食未来。从《礼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古训,到新时代“光盘行动”的践行,敬畏粮食始终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当镜头不再追逐暴食的狂欢,当流量不再奖励扭曲的表演,我们才能真正回归美食的本真。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共同守护我们的“粮心”,让“舌尖上的文明”在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熠熠生辉。(簟秋)(图片源自网络)